-
04月20日
-
和平年代:他弃官为民无怨无悔
老人年近百岁,垂垂老矣,然而一回忆起打仗,记忆力惊人,思路清晰,仿佛年轻了几十岁:1939年,17岁的解建业被国民党抓了壮丁,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3军89师,曾三次在与日寇作战中立功。抗战胜利后,1945年12月29日,解建业在东北通辽带领全班起义,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,被编入二纵,担任某部机枪连班长。
“别人当官越当越大,老解当官是越当越小。”方营村的群众打趣说,可在解建业眼里,哪有什么官大官小之分,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。当时方营村十个生产队中九队是个“老落后”,解建业辞去了村支书,到九队当生产队长。他带领群众苦干巧干,两年就改变了该队的落后面貌。
回到王村乡方营村以后,解建业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,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、兴修水利。“由于缺水,村里庄稼得不到灌溉。解建业任职期间,带领群众大修农田水利,用了3年和邻村一起修通了15公里的干渠,把彭李坑水库的水引入村子。”卧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郭超介绍。
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老人目前跟着三儿子一家生活,比较拮据,但他却常常提醒儿女们:“咱只要好好干,日子一定能过好,不能给组织添麻烦,向组织乱伸手。”
平津战役中,解建业作为排长,带突击队员架起云梯强攻城墙。经过29小时激战,号称“固若金汤”的天津城被攻下,但解建业所带领的排有十几位战士长眠在了海河两岸。
虽然已经解甲归田61年,解建业的党员本色从未改变。方营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高玉祥说:“解老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老人家每月10日都会参加党员日活动,雷打不动,从不间断。身体好的时候,自己拄着拐杖去;最近身体不行了,就让儿媳妇搀扶着,一步一挪地来到村委会,从未缺席。”
如果没人介绍,我们绝对看不出眼前这个年近期颐的老人曾是战斗英雄:有着73年党龄的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,英勇杀敌,战功累累;和平年代,他响应号召,解甲归田,在基层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。
1947年5月,在我军对敌夏季攻势怀德战役中,解建业为了掩护新战士身负重伤,头部、腰部被弹片击中,肋骨断了3根,在床上躺了4个月。老人掀开半旧的衬衣,我们看到他右肋部还有碗口大的紫色疤痕,他说头部还残留有一块弹片,每到阴雨天都隐隐作痛。
1956年12月,解建业转业到东北监狱和附属工厂当了两年管教干部。1958年,国家号召广大干部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,解建业响应党的号召,毅然决定解甲归田。
“原来还有十几个奖章和证书,我去朝鲜参战前交给战友保管,后来弄丢了。”解建业惋惜地说。
小院里靠墙摆放着农具和粮食,院子当中十几盆花草,枝繁叶茂。97岁的小院主人解建业坐在一张旧竹椅上,神态自若。一个月前的一场重病,让一向硬朗的他变得步履蹒跚,听力也严重下降,,采访时,需要他的三儿媳妇当“翻译”才能沟通。
戎马二十年,还受过重伤,如今只能领每月1200元的伤残补助,老人却已经非常满足。不久前,老人因脑梗住院花费近2万元,按新农合的有关规定报销了6000多元。有人劝他去找民政上申领补助,他说,“我还存了几个钱,还掏得起,这比以前已经强多了。”
战火中:他出生入死屡立战功
现年75岁的杨金富老人依然记得当年的情景:“当时条件艰苦,连个架子车都没有,解书记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到村口敲钟,集合完劳力后他和群众一样参加劳动,用铁锨挖、用大筐挑,硬是用3年时间把渠给修好了。”这样的辛苦劳动,解建业每天只能得到9分的工分,因为战争落下的伤残,他不能像壮劳力那样拿10分,加上当时有5个儿女需要抚养,解建业家的日子都是紧巴巴的,每年年底算账时都要“倒找钱”。“那时候家里穷得很,但再穷也没有欠过集体一分钱。抚恤金不够,俺爸就把家里的细粮拿出去换成粗粮,省点钱还账,直到土地承包后日子才好过起来了。”解建业的大女儿回忆道。
原标题:勇士百战归 深藏功与名
尘封多年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
虽然日子艰难,但让解建业欣慰的是,干渠修好后,村里实现了稻麦轮作,成了远近有名的鱼米之乡,这条干渠如今仍发挥着“余热”。
最初,他回南阳地委转交党组织关系时,工作人员从履历表上发现他是战斗英雄,是副连职转业军官,就准备安排他在民政局工作,还分了房。但他拒绝了,说:“少供养一个干部,就给国家减少一份负担。我得听党的话,回农村劳动!”
□本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
1946年4月,第一次四平保卫战打响,有一次敌人趁团长到前线察看地形时,突然向团部扑了上来,不少战友牺牲了。解建业端着轻机枪带人冲了上去,“哒哒哒,哒哒哒,打出了整整一梭子子弹,打退了敌人的进攻,机枪管把我的手都烫起了一串大泡。”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敢,他不仅受到团长的表彰,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怀旧传奇页游地址:玩怀旧传奇页游就看这里